治疗肝硬化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溃

导读:黄连黄芩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主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肝硬化、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头晕、心慌心悸等。

方歌黄连黄芩郁豉侍,阳明温病有干呕;口苦而渴中宫乱,未可下时此汤谋。

组成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功效清热燥湿,芳香化浊

主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症见发热口苦、烦渴汗少、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证乃热邪郁于足少阳胆经之候。内有邪热,故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黄。热郁少阳胆经,热蒸胆汁,胆气上逆,则口苦。足少阳胆经布于两胁,热郁则经气不利,因而胁痛。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干呕。热扰心神,则心烦。舌苔黄,脉弦数为胆经郁热之象。

本证前人认为属伏气温病,是伏邪自内外发,郁于少阳胆经之证。其与白虎汤证虽均有里热,但二者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亦异。白虎汤证是肺胃热炽,邪热蒸腾,故表里俱热,津伤亦甚,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本证乃胆经郁闭之热,其热内蕴,不得发越于外,故里热虽盛而外不扬,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阳明温病造成“干呕、口苦而渴”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邪热犯胃,二是热郁肝胆。若兼有寒热往来,脉弦数等邪犯肝胆的脉症,即为“热郁肝胆”;如见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犯阳明的脉症,即可断定是“邪热犯胃”。吴氏首先指出是“阳明温病”,当然说明它具有邪入阳明的共有症状。所以,这里的“干呕口苦而渴”,其病不是在胆,而是在胃,是由于邪热在气,夹秽犯胃,胃气上逆所致。至于“口渴”,这是胃热灼津的表现。本证虽具有热人阳明的共有症状,但是气分热证不显著,腑实也不具备,而是邪热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为突出。因此,治疗既不能用“白虎”,也不能用“承气”,只可用苦寒微辛法之黄连黄芩汤,以清热化浊。

本方所治证属阳明温病,邪热气,夹秽(浊)犯胃所致,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挟秽,扰乱中宫而然,故治宜清热化浊。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直清气分之热。郁金辛寒,疏通少阳,清其郁热,宣展气机。豆豉性平和,宣发郁热,驱邪达表。四药配伍,清中有宣,使气机流畅,邪热有外达之机,使热清浊化而气自降,则诸症悉愈。正如吴氏自注说:“温热,燥病也,其呕吐由于邪气夹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变化其浊也。”

本方清热解郁之力强,而保津之力逊。若阴伤较甚者,当于方中加入元参、芍药、甘草。以元参养阴清热,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柳宝诒说:“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温热逢源》)。柳氏之论,颇中要领,临床不可忽视。

吴鞠通称:“干呕口苦而渴”之证为“阳明温病”,似属不然,应以热郁少阳为是。前人论治伏温外发,热郁少阳胆经之证,多主用《伤寒论》黄芩汤。然验之临床,此证用吴氏黄连黄芩汤,则较之黄芩汤为佳。故本文取吴氏黄连黄芩汤方,而不取其论。

附:黄芩汤(《伤寒论》)黄芩三两(三钱) 芍药二两(二钱) 甘草二两(炙)(二钱) 大枣十二枚(擘)(六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柳宝诒论伏气温病之病机,认为属寒邪潜伏少阴肾经,从阳化热。若肾气不虚,则伏温外达三阳。若郁于少阳者,即为本证。其云:“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之论,也未必尽然。往来寒热多见于新感之证,而本证邪自内发,热盛于里,故应以发热为是。而其治法,取芩、豉合柴胡、山栀等味,与吴氏黄连黄芩汤药味虽不尽相同,然其理则一,均为清宣郁热之剂。

加减用药

兼表证者加桑叶,菊花;阴虚内热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等。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用

附方

葛根黄连黄芩汤

(仲景)治太阳病桂枝证,(发热,头痛,恶风,自汗。)医反下之,利逐不在表而反下之,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入里,遂协热而利不止也。)脉促者,表未解也而止曰促,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知表未解,前证仍在也。)喘而汗出者,(汗为邪气外盛所致。喘而汗出,为里实气逆所致。与此汤散表邪,清里热。)此汤主葛根(半斤)甘草(炙)黄芩(二两)黄连(三两)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加姜枣。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和胃气。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jsx.com/jyyy/106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