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人雅士之中,不乏会吃之人,他们有才华和理想,也有自己的一套美食哲学。
张大千先生既爱吃,又懂吃,不仅知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和食材特点,还知道去哪个菜市场能买到,再下厨做出来。
梅兰芳先生嘴馋,连豆汁儿拌饭都吃得很香,但唱戏的人又不能乱吃,不能伤了嗓子肥了身段,吃得清淡又解馋便成了他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对吃西瓜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西瓜不能很优雅地吃,吃得大汗淋漓才是享受。”
汪曾祺先生在吃的方面,可谓广博而杂,他喜欢尝试和品味:“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7位名家的食之趣味。
鲁迅
说起鲁迅先生,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以文风犀利而著称,却显少有人知道鲁迅其实是个“吃家”。
从北京京味菜到上海本帮菜再到家乡味,鲁迅对各类地方美食可说是如数家珍。
鲁迅在北京度过约15年的时间,其间他跑遍了京城出名的馆子,广和居是他的最爱之一。
广和居有一道中式甜点实为他的心头好,是用蛋清、糯米粉、砂糖、清水所制,讲究“一不粘勺”,“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故取名为「三不粘」。
鲁迅为浙江绍兴人,而绍兴又是著名的霉干菜区,家乡的许多美味里他的最爱即霉菜扣肉。
绍兴所产的霉干菜清新爽口,不会有普通腌菜的厚重之感,恰能平衡肉的油腻。
鲁迅非常喜爱甜点与零食。他最爱的一款点心便是源于满族的萨其马了。
这种糕点外表沾满蜂蜜糖浆,是用面粉、鸡蛋调和均匀,入锅油炸所制,入口香甜。
单从吃食喜好看来,这位以“犀利”著称的文豪其实也有柔软的一面。
说起鲁迅与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螃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句话就是鲁迅最早提出的。
他本人经常会买蟹回家宴请客人,或者自己享用,做法多是简单地隔水蒸,再配以生姜和醋,最大程度保留螃蟹的鲜美。
张大千
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为四川内江人,受四川美食文化影响颇深。
他自诩为美食家,曾说道:“以艺事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在张大千的绘画创作中,不难发现其“吃货”的本质,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等皆入他画。
他讲究做菜要多见油,但是不浮油,不喜欢勾芡,也不喜欢用味精,认为会破坏食物的自然鲜美,并且不吃剩菜,不吃死的海鲜。
△张大千菜单——题识:干烧小包翅、玉兰片、樟茶鸭、狮子头、烩千张、荷叶肉花卷、六一丝、水铺牛肉
张大千还是一名典型的肉食者,在台北居住期间,他有一个专门用来烹饪蒙古烤肉的地方,被称为“烤亭”,可见其对肉的执念。
在他亲自撰写的《大千居士学府》中,张大千用行草记述了十七道他爱吃的家常菜食谱,其中包括粉蒸肉、回锅肉、红烧肉等。
梅兰芳
梅兰芳,京剧大师,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成就了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京剧向来讲究“手、眼、身、步、法”,五要素缺一不可,对于旦角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嗓音、形体方面。
对形体和嗓音的注重,令梅兰芳在吃上十分讲究,多数情况下以清淡饮食为主,以淮扬菜最得其心。
他还特此聘请了一个淮阳师傅为他量身打造菜肴,后世称为“梅家菜”。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一道鸡粥,做法考究:煮粥需选用精细糯米,鸡肉需用脂肪含量低的鸡脯肉,煲粥的汤底则是砂锅煨出来的老鸡汤,粥煮好了,再用蔬菜汁勾一道芡。
以太极八卦图案为灵感,化名「梅氏鸡粥」,为梅兰芳每天必喝之粥。
梁实秋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这么一位名声赫赫的文学家,也难逃美食的诱惑。
说起梁实秋最爱的美食,非爆肚莫属,北京致美斋的爆肚正是他的心头好。
年,他留美归来,刚下车,就直奔致美斋,他说,在海外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为首。
灌汤包是梁先生又一“挚爱”,他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写过灌汤包,说灌汤包要趁热乎劲儿吃,“先吸汁”,“后吃馅”,“最后吃皮”,方可体会到其中美妙。
晚年的梁实秋身患糖尿病,忌甜食,但作为一个资深吃家,又怎能容忍美食当前,却无动于衷?
因此他常私下里偷吃解馋,惹得家人与医生又气又无奈。
林语堂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倘若要试验一个人是否聪明,只要去看他家中的食品是否精美便知。”
提倡闲适哲学和生活艺术的林语堂,把饮食的重要性排在首位。
他爱吃竹笋炒肉,他认为,吃一样食物,首先吃的是它的“组织肌理”,齿间触感要有趣味,竹笋之所以美味就是这个原因;
其二则是“味道的调和”,即烹饪中的调味手法。林语堂有句关于饮食的话尽显幽默:“我们的生活并不在上帝的掌握中,而是在厨子的掌握中。”足见其对吃的重视。
汪曾祺
用作家、剧作家、散文家、书画家这些称谓来称呼汪曾祺并不全面,美食家也是他的重要头衔。
汪曾祺诸多散文中都可看出他的美食阅历,《故乡的食物》《口蘑》《豆腐》《五味》《萝卜》《昆明的吃食》《鱼我所欲也》《鳜鱼》《干丝》通通都用食材来做标题,其中多篇文章还在《中国烹饪》上发表过。
除了写文章,汪曾祺在烹饪上也很厉害,很多认识并吃过汪曾祺做的饭的人,无不印象深刻。汪曾祺创造过很多菜,其中有一道是「塞馅回锅油条」。
年他在给朱德熙的信中说“我最近发明了一种吃食”,“嚼之声动十里人”。
具体做法就是劈开油条,切成一寸长的段儿,在窟窿内塞入榨菜葱丝肉末馅,重回油锅炸一遍即可。
汪曾祺还有一个习惯是喜欢逛菜场,他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食帖君也为菜场打call《菜食场》)
周作人
周作人谈论饮食的文章也很多,多数收录在《知堂谈吃》中。
《知堂谈吃》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例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再论吃菜》《记盐豆》等37篇散文。
不过最让周作人喜爱的还当属浙东绍兴菜,其中鹅是周作人比较喜欢的食材。
他在《烧鹅》一文中写道:“鸭虽细滑,无乃过于肠肥脑满,不甚适于野人之食乎。但吃烧鹅亦自有其等第,在上坟船中为最佳,草窗竹屋次之,若高堂华烛之下,殊少野趣,自不如吃扣鹅或糟鹅之适宜矣。”
除此之外也写过《吃烧鹅》《吃鹅肉》和《鸡鸭与鹅》等描写鹅肉的文章,可见他对鹅的喜爱。
你还知道哪些美食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