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黄科研基金专家交流会在上海成功召开。第二医院李兆申教授、邹多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范建高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马雄教授、上海交通医院陆伦根教授、上海中医院刘成海教授、上海中医院殷评教授等20余位肝病诊治领域的著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邹多武教授主持。
↑邹多武教授主持会议
↑范建高教授讲课
会上,范建高教授做了《肝胆疾病的内在联系及防治》的主题报告。范建高教授表示,胆道疾病是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藏精汁,共同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胆汁来源于肝脏,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贮存和排泄功能;反之,胆道受阻也会影响到肝,使其不能发挥疏泄功能。因此,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肝,终至肝胆俱病。在辨证论治时,肝病可从胆论治,而胆病亦可从肝论治,从而肝胆同治。
范教授介绍,医院曾接诊过一名男性患者,间断性右中上隐痛伴皮肤黄染3月余,医院住院治疗,2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入院时,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ALT、AST、AKP、γ-GT显著升高。入院后经多项检查,均无法解释肝损伤的原因。入院第四天,该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右上腹痛,次日初现黄疸,怀疑存在胆道疾病,遂行ERCP检查+球囊取石术,发现胆道内有泥沙样结石。术后,患者的黄疸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由此,范教授提出“胆道微结石”的概念,并认为胆道微结石是导致胆源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
范教授提醒,临床上有部分患者长期存在间歇上腹部隐痛不适,肝功能反复损伤,一直被当成胃炎或肝炎治疗,但症状总不能完全缓解,病痛如影随形。最后经磁共振检查,才明确为胆总管结石造成胆总管下端梗阻,胆汁流出不畅,从而引起肝功能损伤。
范教授指出,上海市成人胆石症患病率为7.5%。男性和女性的胆石症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年龄、收缩压和脂肪肝是胆石症的三大危险因素。尤其是脂肪肝患者,合并结石症的比例很高。而脂肪肝合并胆石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治疗原发病、应用消炎利胆药物等。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作用的胆宁片是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顾伯华、徐长生教授的经验方,医院朱培庭教授与上海和黄药业共同研制开发。主要成分为大黄、虎杖、郁金、山楂、青皮、陈皮、白茅根,具有消炎、利胆、溶石、排石的功效,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常用药物。胆宁片尤其适用于伴有胆囊炎、胆石症或右上腹胀痛伴便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防治,且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陆伦根教授发言
↑专家讨论
陆伦根教授在会医院消化科即将启动的由和黄科研基金支持的《胆宁片预防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陆教授表示,胆总管取石术后复发率较高(4%~24%),70%以上复发在取石术后前5年(平均为13~33个月),全部为胆色素结石。他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找到药物预防结石复发的证据,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与会专家对该研究进行了充分研讨,并提出了中肯建议。据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黄科研基金于年6月建立,主要用于推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目前,和黄科研基金累计立项51项,发表论60余篇。
最后,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第二医院李兆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李教授表示,肝脏疾病,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肝硬化,都可诱发胆汁淤积和胆囊炎,并增加胆石症的发病率。而胆道疾病又可诱发肝脏损伤,长期胆道梗阻还会严重损伤肝脏。肝、胆疾病,息息相关,互为因果。胆宁片是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的首选中成药,还具有一定的保肝、降脂功效,有助于脂肪肝的治疗,长期使用安全性也较高。
?cine
?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