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六腑之一的胆,不仅是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场所,还主决断,个头虽然小巧,功能却不能小觑。这个小小的脏腑,虽能得到肝的庇护,却也是很脆弱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病变,比如慢性胆囊炎,便是胆囊疾病中很常见的一种,且来势汹汹,该如何治疗?中医治慢性胆囊炎有妙方!
一、辨治思路
慢性胆囊炎属“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其产生分内外两种原因。外因多为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厚味、酗酒等导致。内因则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初期主要表现为肝胆郁滞,继而内生湿热或聚痰凝瘀,又每因某些诱因而反复发作,后期诸邪胶结,难以治愈,诸如胆壁增厚、纤维化以及胆结石、胆息肉等均属于此。说到这里,此病的大致治疗思路基本显现,那就是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活血化痰,软坚消癥等。
慢性胆囊炎日久胆壁增厚及纤维化多属于瘀血范畴,采取活血之法有望愈之,但对因久病而变生他症的,治疗就颇为棘手了,像胆结石、胆息肉等。过食肥甘或湿热浊毒内蕴,使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为沙石者,可选白矾、鸡内金等燥湿解毒,消磨化积以化结石,同时用金钱草、枳实、柴胡等与之配合。
肝胆湿热,痰瘀互结,胆腑排泄不利,致使气血久郁痼结,内生息肉者,可选乌梅、白僵蚕、水蛭等破瘀通络,散结消胬。而总的治疗还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
二、用药心得
1柴胡此病病机为湿热痰瘀等邪滞于胆,或情志不遂,使肝郁气滞。柴胡重剂可疏肝利胆,亦可引药入胆,不论新病久病,皆为必选。
2枳实胆主通降,一旦阻塞,不通则痛。通降破气之品,我首选枳实。它破气除痞,化痰消积,药力强大,利胆作用十分显著,可谓立竿见影。如是虚性体质,需加黄芪、党参等防其耗气伤正。
3栀子刚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有一同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输液无缓解,服大黄煎剂效果不明显。我的恩师嘱其以栀子30g捣碎泡水,代茶饮,效果很明显。胆囊炎久病胆郁化火,栀子可以宣火热。受此病例的影响,此药成了我治疗胆囊炎属郁热型的必用药。
4蒲公英此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肝、胆、乳、胃病属实热者,我皆用之。蒲公英虽非峻烈之品,但在剂量上做些文章,通常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治疗此病,我早年用过茵陈蒿、金钱草,如今是蒲公英,以后应该不会再换了,因为它的效果实在令我满意。我通常用30~80g。顺便提一下,阳虚体质患者不能用大剂量。
5水蛭,白僵蚕胆郁气滞或胆热日久,必有痰瘀互结,也正因痰瘀互结,常导致病情顽固不愈。B超示胆囊壁增厚及结石、息肉者,我均从痰瘀论治。由于是久病顽痰顽瘀,故以虫药破之,否则实难见效。此二药可以修复胆囊壁,是远期疗效的保障。我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凡按疗程服药的,很少有复发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吃任何饮食。伴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芒硝;伴息肉者,加乌梅、鳖甲、白芥子。
6麦芽胆气郁滞,则饮食不化。麦芽疏肝利胆,消食化滞。另外,水谷得麦芽而易消化,因此也减轻了胆囊的负担,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所以治疗此病,我通常都会加一些消食之品。消食也可以间接地行气滞。
三、辨证施药
1肝胆气滞右胁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嗳气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略黄,脉弦。用药可选柴胡疏肝丸加减即可。
2肝胆湿热右上腹疼痛剧烈,胸腹胀满,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药可酌情选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加减。
3胆郁化火右胁灼痛拒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有黄疸,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用药多选栀子、蒲公英、川楝子等。
4痰瘀互结面色晦暗,右胁疼痛,位置固定,入夜尤甚,舌暗,脉弦或涩。经西医检查有胆囊增厚、纤维化、胆息肉等,用药可选水蛭、土鳖虫、白僵蚕等。
5胆胃不和胁肋胀痛,胃脘痞满,口苦,上吐下利,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用药可选半夏、枳实、黄连等。
6脾虚湿困肥胖,喜肉食,右胁肋部隐痛,腹部饱胀,口腻,身体困重,四肢欠温,舌淡苔腻滑,脉沉滑。用药多选苍术、茯苓、厚朴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