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结石

廖家乐业务副院长兼肝胆外科主任

肝胆胰外科专家,擅长腹腔镜手术。从事外科工作34年,亲自施行大小手术一万三千余例,亲自施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余例。曾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医院进修肝胆外科,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信阳市医学会普外、微创外科学会常务理事,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十佳医德标兵”。

1胆囊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每天可分泌胆汁-ml,主要用来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肝功能不良者可有厌油、脂肪泻等症状。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在肝内通过由细到粗的肝内胆管汇集而达肝门,出肝后汇集成胆总管向下进入十二指肠(小肠第一段),胆囊呈梨形附贴于肝脏的脏面,分为底、体、颈三部分,胆囊颈部移行为胆囊管而与胆总管相通。当人吃的食物消化完成后,肝脏还缓慢分泌胆汁,此时胆总管入十二指肠处的开关--Oddis括约肌关闭,胆汁暂时流入胆囊内储存并浓缩,正常胆囊可储存胆汁20ml左右。进食后,在人体神经体液调节下,肝脏分泌胆汁加快,胆囊收缩,胆汁排出,Oddis括约肌开放,胆汁和胰液一起流入十二指肠,消化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

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有胆固醇、胆汁酸盐、磷脂、胆色素等。胆固醇是溶解在胆汁酸盐、磷脂所组成的微胶粒混悬液中,从而使胆固醇在胆汁中保持较高浓度而仍然呈溶解状态,当胆固醇浓度过高或胆盐或磷脂浓度过低时,胆固醇将析出结晶而沉淀,形成了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在胆囊内停留并浓缩,析出结晶而沉淀的机会多,所以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

2早上不吃饭是不是更容易患胆囊结石?

人在不进食时,肝胆分泌的胆汁较少,此时胆管远端的Oddis括约肌不开放,胆汁贮存在胆囊内。吃饭时,肝脏分泌胆汁加快,Oddis括约肌开放,胆囊收缩,胆汁排入小肠帮助消化食物。

人们在一夜的休息时间里,胆汁分泌虽然较少,但贮存在胆囊内不流动。胆汁中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盐和磷脂,三者以一定的比例呈溶解状态。当三者比例失调时,胆汁中胆固醇将会沉淀析出而结晶。早上吃早餐后,胆囊收缩,胆汁及其结晶一起流入小肠,胆汁帮助消化食物,结晶可随大便排出。若不吃早餐,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延长,就增加了胆固醇析出结晶的时间,这些结晶就可能由小变大相互结合,当结晶达一定大的颗粒时,许多人的胆囊管不能通过,这些颗粒在胆囊内像滚雪球一样继续增大,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胆囊结石。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胆汁中胆固醇、胆盐、磷脂之间的比例不失调,胆汁在胆囊内贮存时间很长也不会有胆固醇沉淀结晶,那么,这些人不吃早餐也不会患胆囊结石。

3为什么胆囊结石病人肥胖者较多?

这个问题要从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说起。胆汁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盐和磷脂等,正常人的胆汁中,三种主要成分维持一定比例,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呈溶解状态。当胆固醇的浓度升高或胆盐、磷脂的浓度下降时,就形成了三种物质的比例失调,呈溶解状态的胆固醇就会沉淀,析出结晶,这种结晶逐渐增大、结合就形成了胆囊结石。不难理解,肥胖人血脂高,胆汁中的胆固醇也高,形成结石的机会就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肥胖者易患胆囊结石。当然,如果一个人胆汁中胆固醇浓度高,胆盐和磷脂的浓度也高,维持三者比例无明显变化,胆汁中胆固醇就不会沉淀析出,不会形成胆囊结石了。为此,专家提醒各位肥胖者,注意饮食荤素搭配,加强锻炼消耗脂肪,不仅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预防胆囊结石的有效措施。

4为什么胆囊结石者易患胰腺炎?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统计,我国胰腺炎患者70%以上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在胰腺炎的病因中占第一位。

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胆总管和胰管合并成一个管(Vater壶腹),然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壁,这个开口处有Oddis括约肌,该肌有阀门作用,当人进食时,阀门开放,胆汁、胰液流入小肠消化食物。吃的东西越多,越油腻,肝脏和胰腺分泌的胆汁和胰液越多。空腹时阀门关闭,胆汁分泌减少,贮存在胆囊内,胰腺分泌基本停止。当进食油腻食物较多时,胆囊强力收缩可使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并可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发炎、水肿,导致阀门流出不畅。同时,油腻食物可使胆汁、胰液分泌增加,由于流出不畅而在胆管、胰管内储存,胰液内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被激活而消化胰腺自身,导致胰腺发炎水肿,重者出血坏死,引起中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yanjsx.com/jyzz/81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