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胆结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使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古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里就有“胆胀”一词的记载。《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肋下痛块,口中苦,善太息。”即胆区疼痛,有包块,嘴苦,爱叹气。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曰:“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肋痛者,与小柴胡汤。”
1.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过食油腻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2.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进食则腹痛加重,或呕吐,发热,或有寒颤,有时出现黄疸,尿少色黄,大便秘结。
辨证为:肝胆郁滞,湿热蕴结。治宜清利肝胆,理气通下。常用药:金钱草、虎杖、公英、黄芩、郁金、川楝子、茵陈、柴胡、白芍、大黄、元明粉等。腹痛剧烈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病人应配合禁食,有条件的应下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可于右上腹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膏,以促使炎症消退。
3.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此类证候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或细数。白细胞高于/mm3。辨证为肝胆郁滞,火毒蕴结。治宜清利肝胆,泻火解毒。常用药:茵陈、虎杖、栀子、公英、龙胆草、柴胡、黄芩、黄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生石膏。
高热神昏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怕冷自汗,脉沉细者可加麦冬、石斛、粉;有出血倾向的可加水牛角、赤芍、丹皮;出现休克可加人参、附子。
平时可调节生活习惯,控制胆结石的发病率:少吃油腻食品,保持心态平静、情续开朗。
1.排胆结石饮:把绿茶叶1份,干南瓜藤5份,共磨成粉,用开水每天早、晚各冲泡30克,温服。直至结石消失。
2.纯黄豆漿煮鸡蛋,坚持每天一个,直至结石消失。
3.金钱草30克煎水,冲服焦鸡内金粉15克饮服,直至结石消失。
以上方法为本人临床验方,但也须因人因症而灵活应用,死搬硬套不可取。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是辩证施治,因人因症而异。切记!切记!
特别声明
中医调理讲的是辩证施治,因人因症而异。处方不可随意照搬乱用。若一意孤行,后果自负。切记!切记!切记!
张宏恩大夫精通中医处方、针灸推拿、经络敲打、火疗水疗、正骨复位等技能。对中药炮炙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常兴联合诊所、医院、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医院、医院、医院、雅诚中医门诊、医院、东方国医堂、山西运城济世堂、医院等接治70多万人次。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肠胃病、男女不育不孕症、骨病、抑郁症、儿科、妇科、癌症等都有独到之处。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问诊!
张宏恩疗疾救难慈心怀德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