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生罹患糖尿病几十年了,可旧病不去新病又添,近两年又发现患上胆囊结石。肝胆外科医师建议其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防胆囊炎发作时可能出现的致命并发症。但罗先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切除无痛性结石胆囊怪可惜”,故未采取手术治疗。然而今年,罗先生在年夜饭后出现了右上腹剧烈疼痛,很快腹痛弥漫至全腹,并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神情淡漠、胡言乱语、皮肤发黄等情况,医院救治。虽经过急诊手术以及多学科会诊救治后得以康复,老罗仍险些丢了性命。
要知道,糖尿病患者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25-30%,为了避免罗先生的教训重演,让我们来科普一下胆囊结石与糖尿病之间的“恩怨情仇”。1、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得胆囊结石?
1)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脂肪代谢障碍,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不能有效地抑制脂肪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又常常合并有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胰岛素血症,结果造成肝内合成的胆固醇增加,使得胆汁中的胆固醇也相应增加,打破液态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与磷脂的动态平衡,胆固醇于是容易饱和、结晶析出,形成结石。2)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末梢神经病变,易出现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脏自主神经功能对于进食后胆囊的正常收缩、排出胆汁起着重要作用。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得胆囊排空无力或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3)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合并胆囊细菌感染。胆囊内细菌的大量繁殖,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正常胆汁应该是无菌的,但当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胆囊发生细菌感染后,胆囊内胆汁与胆囊黏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发生。
2、为什么患有胆囊结石的糖尿病患者,一旦胆囊炎发作,容易发生并发症?
1)糖尿病患者一般都会存在微血管病变,胆囊结石一旦并发急性炎症,往往会出现胆囊终末血管的闭塞而坏疽、穿孔,在短时间内演变成危急重症,此时进行急诊手术将使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差,胆囊结石一旦并发急性炎症,容易发生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胆囊一旦急性炎症发作,局部炎症水肿较严重,术中出血风险增加,术后胆汁渗漏风险增加。加上存在胰岛素抵抗,患者术后血糖控制困难,容易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愈合延迟等,最终导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时间延长。对于老年体弱患者,更容易出现二重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血管栓塞等。3、为了避免老罗的教训再次重演,我们应该怎么做?
以防为先:得了糖尿病,如何预防胆结石?①饮食规律,定时、定量,特别强调要吃早餐,这是预防胆囊结石最有效的方法。经过一夜睡眠时间,空腹状态胆汁分泌减少,胆囊因储存胆汁处于充盈状态,若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胆囊不能及时排空,容易使胆汁浓缩和胆固醇沉积,久之则易形成胆囊结石。②饮食要有节制,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参照糖尿病患者健康膳食指南,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多食高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严格控制食用肥肉、辛辣食物、油炸食品,以及含油脂多的干果、及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多食新鲜蔬菜、适量水果。
③合理运动,预防肥胖。肥胖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合理运动,不但有利于控制血糖稳定,还可防止肥胖、增强体质。
④平时多饮水,改善情绪,充足睡眠。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失眠等可导致内脏机能紊乱,促使结石形成。⑤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寄生虫感染。⑥必要时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适当应用某些利胆药物如胆舒胶囊和熊去氧胆酸等。结语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存在一定的危险,为您健康考虑,建议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咨询专业的肝胆外科医师,积极配合治疗。如有需要,可前往中山六院肝胆胰脾外科咨询。医师门诊如下:万云乐教授(每周一、周二上午),黄晓明医师(每周二下午、每周五上午),俞建东医师(每周四下午)。注:疫情防控期间门诊时间稍有调整,请网上预约医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