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黄雅慧从医30余载,对中医消化内科疑难杂症有深入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对待病人和善。患者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患者遍及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等地。
胆囊术后综合征是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属于中医学中的“胁痛”、“腹痛”、“痞满”、“泄泻”等范畴。黄雅慧主任在中医病因病机基础上结合临床来看,认为较多见的原因有术后体虚及损伤,饮食不慎,情志失调等三个主要方面。认为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性质是本虚标实,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整个用药过程中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正如《金匮要略》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脾胃得健,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胆囊术后的纳差、腹胀、腹泻症状,另一方面,也可制衡肝胆疏泄不利横逆犯脾,同时也有利于湿热的清除。中医辨证可分为:脾虚湿蕴型、脾虚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四类,其中以肝郁脾虚最多见。
针对肝郁脾虚型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患者,黄雅慧主任一般选用柴平汤加减来进行治疗。柴平汤是在小柴胡汤、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来,功用是健脾化湿、疏肝利胆。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例柴平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典型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案例:
陈某,女,55岁,年2月20日初诊。患者于年因胆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后2周出现右上腹隐痛,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现症见:右上腹隐痛,伴口干口苦,嗳气频,偶有反酸,情志欠佳,纳差,眠差,大便3~4次/日,呈稀糊状,夹杂未消化食物,便后腹痛稍缓解,小便尚可。舌淡,苔白,脉沉弦细。从上述症状分析,经辨证属于典型的胆囊术后综合征之肝郁脾虚证,方药:柴湖10g、黄芩10g、制半夏12g、厚朴9g等20余味药,每日1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7剂后,患者腹痛减轻,口苦改善较明显,纳增,睡眠改善不明显,大便从原来每日3~4次,转为每日2次,且便质呈稠糊状。上方效可,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补气健脾之太子参15g,再连进14剂后,上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继服1月,并配合科室自制中药进行穴位贴敷,症状基本消失,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黄主任认为在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体质因素,手术创伤,麻醉术后,饮食不当,情志所伤等诸多因素均可使正气受损,致气血不和,气机不畅,正虚更为明显。因此,胆囊术后综合症患者,多因正气虚弱,邪实阻滞而表现出上述证型的病理表现,治疗时鉴于患者正气本虚,祛邪时要顾护正气,一方面理气通腑时不宜太过太久,另一方面,在处方用药时,对于老年患者慎防再伤气阴,应注意加入健脾助运之品,增强机体抵抗力,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黄雅慧主任运用柴平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症辨证属肝郁脾虚型者疗效显著,临床上只要出现肝郁脾虚征象者都可在上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从临床观察来看,值得推广应用。
黄雅慧,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三秦人才,西安市劳模,国家级重点专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医院农工民主党支部主任,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学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老年保健医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消化病学会常委,西安市干部保健学会委员及陕西省医疗事故鉴定及职称评定专家库成员等职务。长期从事消化病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擅长运用消化内镜及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十二项,获西安市科技成果奖两项,参与编写医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黄雅慧
图文来源:脾胃病科曹丹凤
校对编辑:宣传科刘瑞
稿件审核:脾胃病科黄雅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