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为何“自带”异味
01
口中有甜味
中医认为,如果自觉口中有甜味,多提示脾胃有湿热,为肝脾痰火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的患者。
02
口中有酸味
若自觉口中发酸,多是肝胆湿热乘脾所致,宜清泄肝胆湿热,可适量食用薏仁粥或决明子茶等。
03
口中有苦味
若自觉口苦,多属肺经郁热、肺脾亏虚所致,常与呼吸、消化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04
口中有咸味
若口中常有咸味,多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慢性咽炎、慢性肾炎、口腔溃疡及神经症等。
05
口中有辛味
口中常觉辛味,多是肝火或肝胃不和所致,多见于高血压、胃炎、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等。
06
口中淡而无味
口中时觉淡而无味,多由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可适量食用温胃健脾之品,如山药、红枣等,尽量避免食用寒凉之物。
07
口中有臭味
口中有臭味,多属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也可见于咽炎、口腔炎、龋齿等,应做减食、消炎、补牙等对症处理。
五脏各有偏好,任何口味不宜过度
从中医角度看,不同味道的食物对相应的脏腑有调补作用。
比如说,甜味入脾,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
适量甜味可以健脾,适量酸味可以柔肝,适量辛味可以补肺,适量苦味可以养心,适量咸味可以滋肾。
但是,任何口味皆不宜过度,一旦饮食口味有所偏颇,就会对脏腑造成损伤。
尽管每个人都对五味有所偏好,但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调节。过多进食某一种喜爱之味对健康并无益处,还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
1
脾胃不佳者应少食酸味之物
(常见脘腹痞满、食少便溏、畏风易汗、神疲乏力等)
2
肺系疾患者要少食苦味食物
(常见咳嗽易呛、咯痰不爽、劳则气短、皮肤干燥等)
3
肾虚者不能多食甜食
(常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形寒肢冷、毛发稀少等)
4
肝血不足者应少食辛辣之品
(常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筋脉拘挛、肌肤甲错等)
5
有心疾者要控制咸味食物摄入
(常见面色晦暗、唇甲发紫、心悸胸闷、下肢浮肿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陈咸川
订阅年《大众医学》杂志(挂号寄送),请点下图↓?cine
?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