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本文特指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骤升,现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然而在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上,广大朋友们仍然存在很多误区,那么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导致的结果,与糖摄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
误区二:只注重空腹血糖,忽略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前期往往空腹血糖正常或仅略高一些,但餐后出现较明显的高血糖,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8mmol/L,但小于11.1mmol/L,我们称之为葡萄糖耐量异常,是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此阶段是可逆的,可转化为糖尿病,也可转化为正常,若在此时定期进行餐后血糖监测,及早诊断并给予饮食调控,外加运动或必要的药物干预,使其不向糖尿病的方向转变。而且如果仅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大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误区三:尿糖检测阳性,就以为是得了糖尿病
广大朋友们都知道,尿糖阳性是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亦作为其病情及疗效监控的指标。但当出现尿糖阳性的时候,就一定是得了糖尿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生理和病理情况均可引起尿糖变化,如饮食、药物、神经及内分泌、妊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非糖尿病性尿糖阳性。因此,初次发现尿糖阳性不必过度紧张,进一步查明原因才是关键。
误区四: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
现如今,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糖尿病的行列,造成糖尿病年轻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社会压力大、应酬多、肥胖、饮食过咸、长期精神紧张、熬夜、性格急躁、运动量、少噪音等等;因此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定期体检,有助于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及采取早期措施和治疗。
在我们周围不乏糖尿病病人,他们有的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很多,有的却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充满了疑惑与不解,基于此,我从以上几个方面剖析了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给广大朋友们一些警示,同时也希望你们能早日走出这些误区,科学认识糖尿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远离误区,呵护健康!